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》案例反思
教学目标:
1、认识3个生字,会写7个生字,正确读写“天性、宇宙”等词语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,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。
3、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,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,从
中受到启示与教育。
教学重、难点:
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,读懂课文;体会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境界,并从中受到教育
。
教学准备:
德国风光片;“花团锦簇”“姹紫嫣红”画面
教学过程:
一、谈话导入
1、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,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、优秀的中华文化,也有我
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、异域文化。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,看
一看。第一站——德国(板书)。
2、播放课件:德国风光片。师:能说说你的感受吗?
是呀,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,有梦幻般的莱茵河,有神秘的黑森林……是一个极富魅力的
国家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,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。板书课题。师述:这篇文章是我
国著名语言学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,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。
3、谁来读读课题?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?(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?为什么以此为题…
…)
二、初读感知
1、问题提得不错。翻开书,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。大家自由读课文,注意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
。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。
2、这篇课文短小精美,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。(指名分节读文)
示词卡:莞尔一笑 “莞尔一笑”是怎样笑?
评议,正音。
读了课文,你有什么感受?(二生答)
三、朗读感悟
1、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?(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)
板书: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
2、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?快速默读课文,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。
(指答)
3、示句子:走过任何一条街,抬头向上看,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、姹紫嫣红。许多
窗子连接在一起,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,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。每一家都是这样
,在屋子里的时候,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;走在街上的时候,自己又看别人的花。
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,看看你读出了什么?(生自由读)
你读出了什么?(花多)从哪读出来的?(任何、家家户户、都、花的海洋、应接不暇、花团
锦簇) 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。
“应接不暇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?(一路风景优美,看都看不过来。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
,接待应付不来。)
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?
来,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。
他读出了花多,你读出了什么?(花美)从哪读出来?(花团锦簇、姹紫嫣红)
说明什么?(颜色多、鲜艳)
示课件:看,这样鲜花汇集成团,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,就可以称之为——(示词卡
:花团锦簇、姹紫嫣红)
(如没读好)再读一遍,想着词的意思,想着画面读。
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?(竞相开放、争奇斗艳、五彩缤纷、五彩斑斓、繁花似锦
、鲜花怒放、千姿百态、婀娜多姿、花的王国、花的世界、花的海洋……)
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?(走过任何……应接不暇)三生读,齐读。
能背吗?我们合作背一背:(师引背:走过任何一条街,抬头向上看——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
起——)
4、是啊,每一家都是这样,在屋子里的时候——走在街上的时候——(引读后一句)
好一派奇丽的风光!
5、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,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?(指答)
你从哪知道的?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?
你们读出了什么?从哪读出来的?(1、“家家户户”——德国人爱花;2、花栽窗外,花朝外
开——人人为他人着想,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。)
花的“脊梁”是哪?(花的背面,只能看到花的枝干、叶子)展示实物说。
这样养花是给自己看的吗?给谁看的?(别人)
6、啊,德国人人爱花,却人人都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,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感到奇特、感
到惊叹。
从他们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?(这样的做法可谓是什么?用书上的语句说这就叫什么?)板
书: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
7、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?(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,有社会责任感,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
着想,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。而人人都这么想这么做,必然就会换来“人人为我”。)
你看,德国人就是这样,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,而走在街上又各自看别人的花。
8、我们身边有这样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例子吗?
(同学轮流值日是这样吗?每个人值日的时候都是尽心地为别人服务,反过来,别人值日,也
是尽心为我们服务;同学们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,既是给别人提供了书,而别人也为你
提供了书阅读……)
在社会上也是如此,无论你干哪一行,你总是在某一个方面为别人服务,而在许多方面,你都
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。
是呀,只要每个人都做到“我为人人”,那必然换来“人人为我”的境界。(指板书)
9、(指课题)“自己的花让别人看”,正是这一美好境界的体现。
理解了意思谁再读读课题?指读,齐读。
四、交流拓展
1、四五十年后,作者再次回到德国又是怎样的景象?读第四自然段。指答。
2、示句子:变化是有的,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。
“美丽并没有改变”你是怎么理解的?
示填空:四五十年后,我又来到德国故地重游。我发现很多变化:
,但是 始终没有变。
3、是呀,这一切不得不让作者发出感叹:(指板书,引读)多么奇丽的景色,多么奇特的民族
!
这是作者漫步异乡,置身花海发出的由衷的赞叹。我们学习了课文,你的心中涌动着怎样的话
语呢?(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?)
咱们可以把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读书笔记的标题。比如:
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 (美妙的街头风景画;美丽的民族;美的享受;花的王国……)
——有感于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》
4、当作者季羡林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城市哥廷根,他会想些什么呢?同学们可以在课后
去读一读《季羡林先生》一书中的《再返哥廷根》一
教学反思:
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》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、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
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。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;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
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;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,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
的情景,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: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这种境界“颇耐人寻味”;最后讲述作者
再次来到德国,又看到这番情景,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,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
俗习惯的赞美之情。
这课的教学目标是: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,积累优美语言;结合上下文与生活
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,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教
育。
开课伊始,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,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,同时激发学生的
学习兴趣,为后面的学习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习惯奠定情感基调。
教学时,我在学生自学字词,充分自读达到正确、流利朗读的基础上,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
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,引导学生探究: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?课
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?为什么说是“奇特的民族”?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
景,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。教学第四自然段时,抓住“美丽并
没有改变”引导学生理解感悟,并进行语句的填空,训练学生表达。教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感受最深
的内容学写读书笔记的题目,以及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《再返哥廷根》一文,引发学生写读后感或
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兴趣。